无患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杀身成仁乎y45uklkc [复制链接]

1#
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

杀身成仁乎?


孔子曰:“杀身成仁”。孟子曰:“舍生取义”。中国人历来把“仁义”看作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。为了“仁义”,可以置生死于不领,可以杀身,杀身了,就可以成为万人敬仰的大英雄。否则,就会被人骂为“不仁不义”。


    五代时的“不倒翁”冯道,一生经历了五代时期的唐、晋、汉、周四朝,臣事十个皇帝,又屈附契丹,位居将相二十余年,屡经丧君亡国而毫不在意。后人提起他,都持否定态度。欧阳修在《新五代史》中说他是“无廉耻者”,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则云:“兹乃奸臣之尤”,范文澜把他当作五代腐朽官僚的典型,“五姓家奴加汉奸”。


    然而,正是这个冯道,“但教方寸无诸恶,虎狼丛中也立身。”他虽屈附契丹,但他在劝阻耶律德光对中原人民不要肆行暴虐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。《新五代史·冯道传》说:“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,赖道一言之善也。”后来汉*赶走契丹人时,冯道致力安抚*民,“见有中国士女为契丹所俘者,出沙橐装以赎之,皆寄于高尼精舍,后相次访其家以归之”(《旧五代史·冯道传》)。使一些人得以合家团圆,不能不说是做了好事。冯道历仕四朝十帝,后人非难颇多,但其同时代的人并没有指责他,反而称誉他。《新五代史·冯道传》说:冯道死,“时人皆共称叹,以谓与孔子同寿,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。”冯道一生清廉俭朴,他不爱财,不好色,“不受四方之贿,未尝以片简拔扰诸侯”(《册府元龟》卷三一0)。他不为哪家哪姓、哪族哪类主子殉葬,也不问什么*治信仰,什么崇高理想,更不像那些追随前朝的遗老遗少们“忠臣不事二主”,或为前朝“杀身”殉葬,或为前朝奋争“取义”,或与现*权不合作。在“城头变幻大王旗”的乱世中,冯道不但保住了性命,还在新朝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,造福于百姓。唐明宗称:“冯道性纯俭,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,与从人同器食,卧则刍藁一束,其心晏如也。及以父忧退归乡里,自耕樵采,与农夫杂处,略不以素贵介怀,真士大夫也。”(《旧五代史·冯道传》)冯道因父丧回乡守制,正值农业歉收,他把俸禄节余拿出来接济乡里。有农民无力耕种,田地荒废的,冯道在夜里暗中帮助耕作。冯道为相,“凡孤寒士子,抱才业,素知识者,皆与引用。唐末衣冠,履行浮躁者,必抑而置之。”冯道选拔人才之举,颇得人心。五代丧乱之际,无暇注意文化教育。当时许多典籍错乱舛谬甚多,冯道倡议以唐朝郑覃所刻石经为本,雕版翻印,发行流布,对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冯道关心民间疾苦,反对过苛的剥削。生在乱世的冯道,尽己所能,为当时人民做了不少好事,是难能可贵的。这是与那些所谓的“忠臣事一主”者所不能比拟的。所以,苏东坡、王安石都称赞他是“菩萨位中人”。


    其实,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,除了逞一时之快,标榜自己,引颈就戮,对于国计民生没有一点意义,根本阻止不了历史潮流,只能使家破人亡,人才糜费,丧失了造福百姓的机会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谭嗣同为他的理想自愿上菜市口,说“改革流血从嗣同始”,并写下绝命诗:“我自横刀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。”谭嗣同确实为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的大英雄。但从另一方面看,谭嗣同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,也失去了梁启超那样传授满腹诗书的机会,实在可惜。是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,当史书上后世表彰的英雄,还是保存性命,发挥自己所长,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?人的生命只有-次,生命是最宝贵的,是一切行为代价的底线,不能保证生命安全的借口,无论动机怎样圣洁、目标如何崇高,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。记得巴顿将*检阅部队,士兵高呼:“为祖国而死!”巴顿将*说:“不,我们打仗的目的不是要为我们的祖国而死,我们是要我们的敌人为他们的祖国而死!”这是对所谓“杀身成仁”、“舍生取义”最好的反证。赞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